书法艺术(三)关于“读者对作品二次创作”的解读
2019-06-12 06:46:38
  • 0
  • 0
  • 1
  • 0

对于“艺术品”,无论其具有多么深远的内涵,都必须经过读者的"二次创作"才能实现其意义。

首先,我赞同这句话。但我的理解与很多同仁可能不一样。

我认为:作品对艺术家而言和对读者而言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艺术家应该有自己对作品的全程解释,应该对作品的内涵有自己完整的甚至是完美的阐述。而读者的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两者间不存在约束,而只有导向关系。

读者阅读是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去解释,如果这个解释过程中得到了作品内部创作特征的牵引,并因这种牵引的影响而造成读者跟着作者的创作思路去理解,进而完成整个作品的阅读,那么这时的读者理解就是跟作者一致的,那么此时的作品荣誉就应该是绝大部分归咎于作者,因为整个的欣赏过程都是作者创造的,读者能占的比例就只是因为欣赏而宣传出去了。读者的宣传成就了作品的荣誉,也成就了作者的名声。一如一个公司的收益,读者此时的份额就是宣传部门的比例。任何一件真正的作品其意义价值能够得以体现,读者都功不可没。

而如果读者理解作品时虽然受到了作品创作特征的牵引,但是却没受到这种牵引的一直影响,从而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了作品,那么这时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理解就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大多数情况下是很不相同的,因为这时的理解更多的取决于读者的人生阅历和感悟。这种读者的理解并宣传而加给作品的荣誉,作品就只能拥有一部分,因为荣誉多数的原因都是源于读者自身,是读者的个人经历经过共鸣而成就了作品的荣誉,作品此时就只充当了作品内部初期引导的作用,没有一直的影响,所以只有一部分荣誉可以归咎于作品和作者本人。

而又如果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完全没有受到作品创作特征的牵引,那么此时因读者理解而造成的作品荣誉能够分给作品的就非常少,也就是说能给作者的荣誉就会非常少。此时作品之所以被理解完全是因为读者自身,仅仅是因为看到了一点现象而触动,那么作者应该得到的就仅仅是因为他提供了一个现象让人们去看到从而感触罢了,这时的荣誉属于作者的是微乎其微的。这也可以说是触景生情的另一种说明。

读者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其实就是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为了与作者的理解以示区别,故名“二次”。之所以这个“二次”创作很重要,是因为读者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身份。为什么有一些作品能理解的人很少但是却声誉卓著,那是因为能读懂它的人都是些有些身份的人,他们以他们的身份来证明了作品的价值和层次,因为社会对于他们身份的认同从而间接的认同了他们认同的作品。这其实是种盲目行为,身份不等于睿智,更不等于专业。认同身份而认同其相关的人,只会成为别人忽悠的工具。

“二次创作”的意义在于,理解作品之后把作品宣传出去,使其广为接受。如果作品有足够强的内部表达能够使任何阅读它的人都按照作品内部的安排去进行阅读和理解的话,又如果作品宣传的是博爱,那么阅读它的人就会受到博爱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从而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为人处事等现实生活的一些生存的方式和原则,这样逐渐的就会感染到其他的人,进而影响到社会的人与环境。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都阅读到这件作品并感染到其博爱内涵的话,那么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想像,那时人与人之间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这么隔阂这么残酷这么自私,那么很多的灾民都会得到救助,很多濒临死亡的人就会得到救治,不会再有那种因为没钱就被医院停在门口等死的人。当然,我这只是举个例子并无限放大了,我想说是:这就是作品需要“二次创作”的意义,或许,这还只是意义的一种。

我以前说的是否是艺术家的分别也是基于以上原因,如果作者能够自己完整解释自己的作品,在自己心中有对作品内涵的完美解释,那么创作的作品必然对任何人都有种“内部牵引”的存在,因为作者往某一方向创作,作品的表达特征就必然会遵照作者的意图进行相应的细部表达。而作者如果自己都看不懂自己的作品,那么怎么去要求别人能看懂?所以作者创作时每一步每一节都是要有原因的,都是要围着其表现的意图而一步一步展开的,这样的一条创作之路,自然也就会是一条欣赏之路。就像现实中一样,前面的人开出了一条路,后面来的人不可能看不见,至少可以感知到足迹。也就是说,作者自己对作品有完整的解释的话,那么他的每一步都会有因由,那么读者去解读的时候就很容易进入这条思路,从而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真正内涵。而前面创作时每一步的原因就成了后来读者顺藤摸瓜的线索,这样阅读理解之后,再宣传,作品的内涵就会显于世间,其意义和价值也就能得以体现。

而如果作者本身都不能给作品以完整解释的话,那么他创作的每一步都是临时的找不出原因的,因为没有原因,那么这样就只会有一种结果:一方面作品没有统一的完整性,没有准确的表达方向,这样就造成作品没有任何内涵和意义(一系列散乱的内容没有顺序的堆在一起,不可能成就什么艺术品,唯一能表达的就是:整齐划一)。另一方面,读者阅读作品时,找不到“路标”(就是作者每一步创作的原因),就只能自己想当然的理解,试问:这样理解作品而宣传出去所得的荣誉怎么能归咎于作品和作者自身呢?!这个作者在这个过程之中到底有什么贡献?他仅仅就只是提供了一个混乱的现象罢了。可以说,现实中的创作者其中绝大部分都属于此类。自己对自己的作品没有清晰的认识,无法给予读者解读,完全靠着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忽悠。这就是所谓文化的悲哀,因为抽象,所以可以胡说八道。

读者受到了作品内部牵引而没有一直受其影响,但还是从另一个角度抵达了作者的理解,这种情况很少,而且说明了:要么作者的功力不够,表达有混乱;要么读者的阅历远超常人,可以自我完善。

艺术品是要大多数人能读懂才有价值的,我认为。

06/11/23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